麦弗逊悬架作为一种经典的悬架结构形式,下至普通家用车,上至百万级别的性能车都有采用。可能很多人觉得麦弗逊悬架比不上双叉臂或者多连杆高级,的确,普通麦弗逊就是为经济型家用车所设计的,但是,以麦弗逊悬架为基础衍生出的众多增强型结构,其实力不容小觑。下面我们就来盘一盘麦弗逊悬架的前世今生。
初出茅庐
麦弗逊悬架名字的由来源自于一位名叫麦弗逊(Mcpherson)的汽车工程师,这哥们早期在欧洲研究航空发动机,后于1924年加入美国通用,担任雪佛兰小型车总设计师,他期望设计一款小车,目标质量控制在0.9吨以内,轴距控制在2.74米以内。为了在如此紧凑的布局下布置发动机变速器等结构,提出将减振器和弹簧组合在一起取代板簧与扭杆弹簧的设计。后来跳槽至福特以后,将麦弗逊悬架结构发扬光大,世界上首次出现了搭载麦弗逊悬架的商品车。
尺短寸长
毋庸置疑,麦弗逊悬架拥有构造简单、占用空间小、操纵性好等优点,非常适合发动机前置前轮驱动(FF)布局车型采用。相比双叉臂或者多连杆结构,其制造装配要求低、效率高,非常适合在经济型家用车上应用此结构,可以看到30w以内的乘用车前悬架大多采用麦弗逊结构。同时,麦弗逊悬架自身也有缺点,侧倾刚度较差,导致其抗侧倾能力弱,纵向刚度低,导致其抗刹车点头能力弱。其结构简单,留给工程师调校的空间有限,例如其主销下端点就是固定的,这些都是结构上带来的先天缺陷,只能通过后天结构的改进和悬架其它部件的调试去弥补。
精进不休
前面提到,麦弗逊悬架有其自身的缺陷,很多追求动力、性能和操控的车型上采用了增强型麦弗逊结构。
宝马M3采用的改进型麦弗逊结构官方称之为双球节弹簧减震支柱前桥(Dual-Ball Joint Spring-Damper Strut Type Suspension),将传统下A字臂拆分成两条连杆,从而形成虚拟的主销下端点,通过改变两根连杆的夹角可以改变主销下端点的位置,可以提高主销倾角设计自由度。这种改进结构的优点是路感清晰,操控极限高,但是转向沉重。
欧版福特福克斯通过在减振器上端点引入一根横向支架,提高麦弗逊悬架抗侧倾能力,改善弯道操控性能。
福特福克斯RS采用的分块式转向节,可以使主销接近轮心,减小了干扰力臂,这种结构有点类似于双叉臂前悬架。同样可以提升操纵稳定性,适用于大马力追求操控的车辆。
在普通家用车上,通过改善悬架部件的材质,例如下摆臂和车轮轴承座(羊角)采用铝合金,也可以达到提升麦弗逊结构操控性和车头响应的效果。
适者生存
麦弗逊悬架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已经成为一种公认的经典悬架结构形式,例如本田雅阁前悬架就从上一代的双叉臂改为了麦弗逊。一套悬架的好坏结构是一方面,后期的调试也很重要,采用哪种类型的悬架是根据车型定位、成本控制、操控性和舒适性共同确定的,是权衡和折中的结果,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只要我开着舒服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