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出身于名门望族,他的家族是自魏晋以来数百年的世家大族,当时就有“城南韦杜,去天尺五”的说法,意思是长安城南,姓韦的,姓杜的两家,离皇权近在咫尺,可见杜家的声望之盛。
杜牧祖父杜佑三朝为相,名望甚高。杜牧出生时,杜佑官至宰相,高居相位长达十年之久,是一个在中唐时期有极大影响力的政治人物,且杜牧的父亲和伯父也在做官,家族显赫无比。
杜牧对自己的家世也是十分自豪的,他曾在诗中写道:
我家公相家,剑佩尝丁当。
旧第开朱门,长安城中央。
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
家集二百编,上下驰皇王。
——杜牧《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
总结起来就是:我家就是牛呀!
杜牧博览群书,年少成名。他二十三岁就写出《阿房宫赋》,二十五岁时,又写下《感怀诗》,此时杜牧已经小有名气。
那时候的杜牧血气方刚,抱负不凡,重整河山是他的梦想,诗文里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口吻,心里想着:老子要干翻这个世界,老子要挽救大唐王朝。
有理想是好事,但也要付出努力,为之奋斗,即便如此,理想有时也难以照进现实。还没来得及功成名就,他的爷爷和父亲,相继逝世,杜牧一房,从此衰落。
杜牧的心酸,不仅在于“食野蒿藿,寒无夜烛”的困窘,更在于这场变故带给他的落差感,或许这时他的人生才开始。
杜牧步入仕途,走的是科举的路子。
2
大和二年(828年),全国统一科举考试在洛阳拉开帷幕!
在此之前,太学博士吴武陵读到一篇精彩爆文。“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这篇名为《阿房宫赋》的文章,洋洋洒洒数百言,骈散结合,气势恢宏;语言精练,风格豪放。
吴博士读完赞不绝口,随即去找主持科举考试的大唐中组部副部长崔郾。
当时崔部长正和洛阳的教育官员和文化名流一同宴饮。听说吴博士来了,赶忙上前迎接,因为吴博士是文坛泰斗柳宗元的老朋友,不敢怠慢。
吴博士直接开门见山,前两天读到一篇名为《阿房宫赋》的文章,是今年一个叫杜牧的考生写得,写得实在太好了,说着说着,吴博士就摇头晃脑地背起来,崔部长一听,确实有点东西,写得很不错。
吴博士就说:“怎么样?很好吧!这次的状元就给杜牧吧。”
崔部长说:“不行啊,这次状元已经内定了。”
吴博士又提出:“如果当不了状元,就退一步,反正得让杜牧拿前五,你看着办。”
最后没办法,崔部长只好答应。
吴博士走后,周围宾客就炸开了锅,开始七嘴八舌地议论,有人表示杜牧这人生活作风有问题。
见大家议论个不停,崔部长拍板:“就这么定了,本官已经答应了,就算那个杜牧是个地痞流氓,也不能改。”
就这样,杜牧被“保送”,一举中第!
唐朝的科举,跟明清不太一样,搞的是推荐制。考试前,如果没有大佬推荐你,考得再好也没用。
同年又通过了吏部考试,获得人生第一份工作——弘文馆校书郎。
此时他春风得意,写诗道:
东都放榜未花开,三十三人走马回。
秦地少年多酿酒,却将春色入关来。
——杜牧《及第后寄长安故人》
一时间,名震京邑,风头无限,接连的成功让他有些自傲。
某天,他与朋友到长安城南文公寺游玩,闲谈中发现寺内的和尚竟然不知道他的大名,小杜很受伤,当场题诗一首:
家在城南杜曲旁,两枝仙桂一时芳。
禅师都未知名姓,始觉空门意味长。
——杜牧《赠终南兰若僧》
可见杜牧当时的得意之情,但也有自嘲:当你以为自己多么牛逼的时候,在别人眼里,不过是空气。
3
金榜题名后,杜牧迫不及待地想要参与朝政,尽情施展自己的才华,重整河山。
然而他得到的官职,是弘文馆校书郎,杜牧大失所望。
虽然在唐朝有不少人都是由校书郎起家,如张九龄、柳宗元、白居易、元稹等,但是在杜牧这样才志凌云的豪门子弟眼中,就犹如飞鸟入笼,太束缚了,这舞台太小了。
他不愿在纸堆里消磨青春,他要更广阔的天地。因此任校书郎仅半年,他就辞职了。
大和二年(828年),杜牧受沈传师之邀前往洪州(今江西南昌)任职。而沈传师与牛僧孺关系密切,这也为后来杜牧卷入牛李党争埋下了伏笔。
第二年,杜牧遇见了“天下独绝”的歌妓张好好,杜牧立马为之倾倒,但是最后张好好被沈传师之弟沈述师纳为妾,也只得遗憾。
大和七年(833年),沈传师回京,杜牧又应淮南节度使牛僧孺之邀去扬州任职,做掌书记(机要秘书),负责节度使府的公文往来。
就是这一时期,两年多的扬州生活,让“性疏野放荡”成了杜牧的标签,“风流才子”成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固定形象。
当时扬州是经济最发达的城市,有“扬一益二”的说法,论GDP,扬州第一,成都第二。
在扬州这样繁华多彩的大都市,美女如云,不得志的杜牧投身风月场,他如鱼得水,每天下班后,就和同事一起去消遣,经常流连忘返。
牛僧孺对杜牧十分爱护,他曾担心杜牧经常出入烟花柳巷之地,不太安全,竟然暗中派保镖保护他。
当杜牧离开扬州时,牛僧孺为其摆下送行宴,特意叮嘱:老弟,你才华横溢,未来可期,但要注意身体啊,不要过分放纵呀!
杜牧装糊涂:“嗯?你在说什么?可不能乱说呀!”
牛僧孺微微一笑,命人拿来一篓筐,里面全是杜牧这几年何时何地消遣的记录:
“某夕,杜书记过某家,无恙”
杜牧一看,心想:不愧是老狐狸,不,老领导,连这事都盯着。
不过,正因这位牛大哥的关心爱护,杜牧终其一生是很感谢他的。
杜牧虽然常纵情声色,但是他并没有为此消沉,如他在扬州期间写出了著名的《罪言》,心气之高,志气之大,他的壮志并未被浮艳的生活消磨,他一直在等一个能尽施其才的机会。
在十年的幕府生涯中,杜牧写过很多治国论兵的文章,而且都还不差。欧阳修曾称赞杜牧:“其学能道春秋战国时事,甚博而详”,司马光还将杜牧的《罪言》《原十六卫》《战论》《守论》《注孙子序》《上李司徒相公论用兵术》六篇用兵之论的精彩观点,收入《资治通鉴》。可见杜牧绝非夸夸其谈之人,小杜是有东西的。
而且杜牧的咏史诗写得也很好,在唐诗中堪称一绝,如这首《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又如这首《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再如这首《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这些引人深思的咏史诗就像是大唐帝国衰落的乐章。
当然,杜牧还写过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如: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
4
大和九年(835年),杜牧被朝廷征为监察御史,赴长安任职,分司东都。就在离开扬州奔赴长安时,杜牧与相识的歌妓难舍难分,写了《赠别》一诗: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一首怎么能道尽对歌妓满满的爱,又作有一首同名诗《赠别》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在杜牧笔下,扬州是年轻活力的浪漫都市,犹如曼妙身姿的歌妓,令人神往。这里有山,有水,有美人,在这里他找到了慰藉。
杜牧到长安后,马上又到洛阳上任。在这里他遇到了张好好,原来张好好在被沈述师纳为妾之后,又被其抛弃,流落至洛阳,当垆卖酒。
他俩一见面,不禁想起往事,杜牧感旧伤怀,于是写下了著名的《张好好诗》。
在洛阳期间,杜牧郁郁不得志,他想到昔日一同出入青楼,欣赏风姿绰约的歌妓的同事韩绰,便写了一首诗表达对韩绰的思念之情,名为《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开成五年(840年),杜牧被提升为礼部膳部员外郎,之后又转任刑部比部员外郎。此时的杜牧三十七岁,正值壮年,意气风发,本该应该在官场大展身手的他,却卷入了当时的牛李党争。
牛李党争是指中晚唐以牛僧孺为领袖的牛党与李德裕为领袖的李党之间的争斗。两党互相攻击,你方唱罢我登场,无数的大唐诗人卷入其中,这场长达四十年的党争,最终掏空了大唐。
当时唐朝中央政府深受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之苦,两党对此政见不合。在对待藩镇方面:牛党主张保守,姑息纵容,李党主张进取,削弱藩镇;在对待宦官方面:牛党亲附,李党排斥。
因此,两党互相倾轧,争论不断。前面讲到牛党带头大哥牛僧孺邀请杜牧去扬州任职,杜牧和这位牛大哥私交不错,但是二人仅限于私交,论政见,杜牧是站队李党的。
但是李党扛把子李德裕又不看不上杜牧的为人。史载李德裕“不喜饮酒,后房无声色之娱”。按照这个行为准则,杜牧纵情声色的作风,他当然看不上。
虽然李德裕曾经用过杜牧所献计策,平定藩乱,但他只用其策,不用其人。在李德裕眼里或许就是:你虽然才华很高,但是我看不上你。
就这样,李党看不上杜牧,杜牧又因为和牛党带头大哥牛僧孺私交甚好,被认为是牛党,两头不讨好,自然没啥好果子吃。
因此,在会昌二年(842年),杜牧被外放为黄州刺史,在黄州,杜牧感到苦闷无趣,不由想起当年在扬州狂放不羁的生活,于是提笔写了《遣怀》一诗:
落魄江南载酒行,楚腰肠断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回忆起昔日放浪形骸、沉迷声色的生活到如今碌碌无为、一事无成的现状,最后还落得个薄情郎的名头,小杜很苦闷,很不满。
在任三年,杜牧把黄州治理得井井有条。他修建孔庙,教化士民,兴利除弊,关心人民,他似乎在这里找到了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
会昌四年(844年),杜牧调任池州刺史。他在池州任上,正逢唐武宗下诏毁禁佛教,杜牧对这项举措非常赞成。
他在文章中曾有过这样的尖锐揭露,认为权贵富人做了坏事便“皆捐己奉佛以求救”,以为能“有罪罪灭,无福福至”。他也曾在《江南春》一诗中讽刺道: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自中唐以来,社会佞佛风气日益严重,圈占土地,大兴寺庙,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杜牧独抒己见,与当年韩愈的据佛思想交相辉映。
5
大中五年(851年)杜牧被提拔为考功郎中、知制诰,次年,又升任中书舍人。这是个深受重视的官职,负责为皇帝起草诏书,参与机要,别号“宰相判官”。
但这机会来得太晚!
“一个理想主义者最大的悲哀,也许不是努力过后还没能达成愿望,而是终于站在梦想之宫的门口,却发现里面是一片废墟。”
此时的杜牧己经无心于仕途,他把大量精力用来修缮他祖父留下的樊川别墅,后来“杜樊川”就成了他的别号。
他在别墅中经常和朋友开party,当年那个雄心壮志、锐意进取的杜牧,没有一点影子。
他长期被摒弃在朝堂之外,纵有治国之才,凌云之志,也只能干瞪眼,他被大唐这污浊的气象弄得心灰意冷,当他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学时,他知道他已经和自己的梦想永别了。
大中六年(852年),杜牧病重,或许是自认生命将走至尽头,自作《自撰墓志铭》,叙述平生经历。
那年的冬天,杜牧与世长辞,大唐诗坛一颗闪耀的星星就此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