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天都要处理信息,处理信息的效率可以让我们做出更多的决策,那么如何提高我们的信息处理能力呢,这其实就是如何增强我们的大脑信息处理能力。
我们了解到大脑有一个叫工作记忆区,并且知道我们的大脑它的存储容量是有限的。今天人们普遍认为大脑的存储容量大概在三或者是四个组块,可是我们经常发现有些人他的记忆力是惊人的,远远地超过了这个容量。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不得不提到一个概念"组块"。所谓的组块,简单来说就是把你的想法打包成越来越大的知识单元。它是由心理学家乔治米勒提出来的,就是说你无论往一个组块里面存储多少信息,那一个组块只占用工作记忆的一个卡槽。
我们知道工作记忆有三到四个卡槽。比如你要在五秒钟之内快速的记忆一连串的英文字母,那我们其实只能记住少数几个了。但是如果你将杂乱的信息给它切分为更有意义的组块,你就可以快速记忆。
我们可以将这些字幕重新分组,分成US、MBA、PHD、CCTV,那我们就可以把这些字幕自动地建立一些关联。比如:"一个在美国读完工商管理硕士的人,冒充博士上了中央电视台"。你看不到三秒钟你就记住了。
这对乱码,这对乱码它就变成了一个有意义的组块儿,每一个组块不管你往里面塞多少信息,它都只占用工作记忆的一个卡槽。当然了,这跟个人的学习经历有关,如果你不知道mba、不知道phd,那单个字幕记忆起来就会填满工作记忆的卡槽。
普通人将三到四个信息元素归类到一个组块,那提取组块的信息量就很小。高手不是这样,高手会将上百个信息提炼出共性,归纳到一个组块,那他提取一个组块的信息量就要高很多。
同样是大脑在工作,那高手的效率就会高出数十倍。这是因为高手已经花费了大量时间,在长期记忆中建立了一个巨大的这个组块仓库,他看到类似的信息,就能很快的模式识别出来,这就可以解释,读书越多你就读得越快,而且你的理解力也会越强。
普通人和高手的差别就在于组块,组块能力的强弱决定了你看到事物的点、线、面、体的不同。
有两位著名学者威廉蔡斯和赫伯特西蒙。他们曾经研究过这个国际象棋大师是怎么下象棋的。他们研究后发现,就大师们的这个复盘的本领其实跟记忆力没有关系。即使是国际象棋大师,他对数字的短期记忆力不见得比我们普通人更好。但是国际象棋大师会根据组块记忆,他们把开道的棋子汇集成更大的组块,每一个组块都包含了他们熟悉的这个棋局分布,那这样他们就能纲举目张,把握全局。
你可能会问了,组块除了能够帮助我们记忆,他还能做什么呢?其实组块不仅是提供记忆的小窍门,它还是我们人类获得更高智慧的命脉。
我们举个例子,小时候我们看到甲给乙一个苹果,我们知道这个动作叫给予。那乙得到这个苹果之后,给了甲一根香蕉,我们把这两种行为给它组块为交易。那甲用香蕉和丙进行交易换来金钱。甲知道用金钱可以从别人那里换来饼干,那我们可以把这种行为叫做买卖。那很多人买卖它就形成了一个市场,很多个市场的活动组块在一起就是经济。
经济和央行的关系,我们称它为货币政策。
有一种货币政策用来调节经济,那这种行为可以组块为量化宽松。
随着我们的阅读学习,我们掌握很多的抽象概念面存储在大脑的长期记忆中。在特定场景下,我们可以迅速地把它调取到我们大脑的这个临时工作台上面,也就是工作记忆层面,来说出它的名称和别人分享。
一个装满组块的成人大脑是一台强大的理性思考引擎,但是在沟通上可能会遇到一点麻烦,因为你无法跟其他没有掌握这些组块的人成功地进行沟通。那这就容易造成知识的诅咒,就是你懂得的越多,但你说出的东西大家听不明白。所以你要根据听众的这个知识背景,用他们能够接受的语言进行类比,将抽象概念具象化来组织你对于这个场景的描述方式,使得他们一听就懂。
了解了组块的概念,我们可以把它用到很多地方。我们再举两个例子,比如说写作一些句子,我们可以把它组成一个段落,一个段落可以组成一节许多节就可以组成一章,那许多章就组成了一本书。这种层级制的文本结构就像是一棵树,你理解起来更容易。因为在任何一个层级上,我们的大脑中都会呈现出一个个单独的组块。
这种组块思维也可以用在写书上面。同样的,在写一篇文章的时候,干净利落的层级关系就很重要。我们都知道,微信文章在手机上看都是纵向的滚动,一篇大长文搁谁都看不下去。但是你有了一个清晰的组块设计,其实就像设置了一个又一个的小路标,读者就知道自己读到了什么地方,只有不迷路才有阅读下去的动力。
那一篇三五千字的文章,它基本上是由三到五个组块构成的,我们可以用一、二、三、四五的编号来替代,这样看上去更有层级,组块也就更清晰。
我们抛出一个问题,你觉得洞见是来自于哪里呢?洞见不是来自于信息的多少,而是将信息与信息连接在一起,嵌入到一个内部结构中。拥有内部结构的信息机就是最小的知识单元,也就是我们说的一个组块,或者叫一个知识模块,
搭建知识体系就是一个个知识模块的拼接。万物皆模块,通过组装模块把它变成更大的知识单元。那更大的这个知识单元就构成一个主题,然后你可以提炼出一个主题的sop,sop就是标准作业程序,将一个主题的标准操作步骤以统一的格式给它描述出来,就可以指导和规范我们对一个主题的积累和输出,然后不同的主题最终就汇合在一起,搭建起一个知识管理系统。
我们了解了组块的应用,那么如何对这些信息进行组块呢?
组块的第一步就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你需要组块的信息上面。假如你听着音乐当背景音,或是几分钟就看手机或电脑上的信息并回复一下,那就别想构建组块了,组块是个辛苦活,它需要大脑精心的劳动,心系一处、专注一处,既要构造一个新的结构,也就说一个模型,也要把新的结构和遍布大脑各处的既有结构联系在一起,生成一个更大的网络结构。假如将构成人生的方方面面给它做好分类,每一个分类用一张表来呈现,最后把这些表格汇总在一起,梳理出一个逻辑,变成更大的一张结构表。
组块的第二步是理解你要把基本概念打包成组块,首先要理解这个基本概念,不管这个概念是市场交易、货币政策,还是量化宽松,或者是某种数难题,你只需要有一个基本的理解,在合成信息时,你能抓住关键的要素就可以了。
组块的第三步是获取背景信息,那就需要你结合信息的上下文理解。
我们在收集信息时,使用“见感思行”的框架加工信息,收集一条笔记或者开一本书的时候提炼出对自己有启发的观点或者是概念,将知识模块放到“见”这一栏备注上来源,方便你以后查找这个上下文的这个场景。
然后你可以结合你的个人经历,也就是感受,对知识模块进行继续的加工。
之后再继续思考这个知识模块儿和其他的知识模块之间有什么联系,把你能想到的联系都写在撕这一栏,思就是在组块,最后经过你的思考应该如何用起来?
我们把它写下来,见感思行一套流程下来,你不仅能了解组块的用武之地,你也能清楚他什么时候用不上,那这将有助于你在更大的宏观图景中定位新的组块,比如将完成的一张张见感思行知识模块再重新组合拼接在一起,变成一个知识网。
如何增强大脑信息的处理能力大概就是这么个流程,就是把要记忆的内容量化到工作记忆的范围内逐个突破。这样你整理得越多,内容之间的连接就越多,你就可以将相似的内容合并同类项进行组块。那这样的话,对别人来讲是厚厚的一本书,对你来讲它只是一个组块。
组块虽然强大,但是工作记忆最多只能处理四个组块的信息,所以需要一个可靠而简单的外部系统来存储信息,来弥补大脑的局限。这个外部系统我们称它为第二大脑。这方面以后再做阐述。
小结
组块就是把想法或者是信息给它打包成越来越大的这个知识单元,从点到线到面再到体,在工作记忆的一个容量里面存储更多的信息。当你存储了很多抽象的组块时,你要注意知识的诅咒。把组块运用到创作和知识体系的搭建当中。
如何进行组块,有三点:1.集中注意力在要组块的信息上面;2.你要理解这个基本概念,3.以及你获取的这些背景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