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间文庙历史上有三座,府学文庙,县学文庙,束州文庙。清乾隆《河间府志》记载:“河间宋时已有庙学,不复详其所在。元至正六年,户部侍郎万嘉闾出守河间,修庙学,又为精舍”。自此府学文庙一直位于此地。县学文庙初在县北,明正统归并府学。“弘治辛亥,知府谢道显择城之西南隅迁焉”。束州文庙位于今河间市束城镇,元朝河间知府韩善以兴学礼士,亲自主持重修。府学文庙曾被誉为瀛州八景之一,是当时文人雅客游览吟诗的好去处。
为延续文庙历史,传承文脉,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河间市委、市政府原址复建河间府学文庙,占地面积8212.24平方米。规制坐北朝南,分为东中西三路轴线,大成殿居于正中为主体建筑,另有尊经阁、乡贤祠、名宦祠、明伦堂、启圣祠、瀛州书院等建筑。开放后的文庙将成为礼拜先师、传授国学、道德教育、兴贤育才的重要基地。
河间文庙
照壁
照壁又名“万仞宫墙”。万仞宫墙的功能做屏障之用,在棂星门外形成一个与街巷既连通又有限隔的过渡空间。“万仞宫墙”其名出自《论语·子张》“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司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一仞”为七尺,数仞,足以言其高。其含义为赞扬儒家文化博大精深。照壁南侧题写“万世师表”四个大字,最早见于《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昔仲尼大圣之才,怀帝王之......,可谓命世之大圣,亿载之师表者也”称赞孔子是千秋万代人们的表率。到清朝时,康熙皇帝亲自写了楷书的匾额“万世师表”下诏挂在孔庙大成殿梁上,从此,人们便称颂孔子是“万世师表”。
棂星门
棂星门旧时孔庙的外门,原名灵星门,灵星即天田星。汉高祖命祭天先祀灵星,至宋仁宗天圣六年(1028),筑郊台外垣,置灵星门,象天之体;宋景定年间移用于孔庙,象征孔子可与天上施行教化、广育英才的天镇星相比,尊孔如同尊天。后人以汉祀灵星祈谷,与孔庙无涉,又见门形如窗棂,遂改为“棂星门”。
泮池
又称泮宫,是官学的标志。依照周朝的礼制,天子的学宫称辟雍,四周环水,因“诸侯不得观四方,故缺东以南,半天子之学,故曰泮宫”。
泮池上有石桥,称为泮桥,又叫状元桥,明清时期,州、县考试新进生员,须入学宫过桥,拜谒孔子,称为入泮。
瀛州书院
书院之名已久,因河间古称瀛州,故书院名瀛州书院。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河间知县王遇宾于河间城东南首建瀛州书院,后废弃。清乾隆九年(1744),知府徐景重修河间城,将书院安置在城北门外的寺庙中。乾隆十三年(1748),知府张九钧又将书院移到府学正殿明伦堂西侧的斋房中。四年后,知府王检聘请教师为生员授课。
在乾隆十七年(1752)十一月,江苏江都(今属扬州)人杜甲任河间知府,此人以崇文尚德著称,乾隆版《河间府志》即由其主持编修。杜甲来到书院,睹其宇舍庳狭且斋房不便,于是第二年上书朝廷,申请在别处另建书院。得到批准后,于春天地点选在南面邻水北近文庙、环境优雅的府城东南隅,购置材料,聘请工匠,耗银钱1855两。杜甲带头捐银125两,各县主官、学者纷纷捐钱,最后由知县邹云城亲自督办,三个月即告竣工。此后瀛州书院成为河间府最著名的学府,据说书院三面环绕藏书楼,高树浓荫,环境幽雅。1901年11月(光绪27年)直隶州河间知府王守堃将“瀛州书院”改为“河间府官立中学堂”,也就是河间一中的前身。
瀛州书院一直以来都是河间府培养学子以及学子们文化交流的场所。现在将它打造为“城市书房”,成为一处集书刊借阅、展览、读书沙龙、轻食餐饮、文化休闲等为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将瀛州书院这个传统文化传播阵地进行了现代延伸和有益补充。可进一步改善居民阅读环境,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推动全民阅读,提升河间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水平,增强河间文化软实力。这里将成为打造全民阅读的重要平台,也是提升城市品质、建设精致城市的重要文化保障。
大成门
大成殿外门,又名仪门,入此门者须衣冠整洁,仪表端庄。北宋大观四年(1110),门内开始陈列戟二十四杆,东西各十二,所以又称戟门。门内设一钟一鼓,古人习惯用晨钟暮鼓来报时,提醒作息时间。
大成殿
文庙主体建筑,是祭祀孔子的中心场所,主祀至圣先师孔子及四配、十哲、七十二贤。唐代时称文宣王殿,北宋崇宁三年(1104),徽宗赵佶取《孟子·万章下》:“孔子之谓集大成”语义,尊崇孔子“集先圣先贤之成”,下诏更名为“大成殿”。
尊经阁
尊经阁为藏书之所,用以贮藏儒家重要经典及百家子史诸书,以供学宫生员博览经籍、阅读研求。
孔子圣迹图
《孔子圣迹图》亦名《至圣文宣先师周流之图》,主要取材《史记·孔子世家》,亦兼采《孔子家语》《论语》《孟子》等,因事绘图,缘图配文,图文并茂反映孔子周游列国、游说诸王的典故。使世人知晓至圣先师孔子的善德懿行、人文内涵,也表达了人们对孔子的崇仰之意。
启圣祠
启圣祠又称崇圣祠,是专门崇祀孔子五代祖先及部分先贤先儒父辈之所。清雍正元年(1723),世宗追封孔子上五代王爵,命将“启圣祠”改“崇圣祠”以奉祀。
七子榭
清代乾隆时期,河间府籍才子纪晓岚、戈涛、边连宝、刘炳、戈岱、李中简、边继祖等七人,闻名一时,有“河间七子”之称。因为他们都曾在河间府学考试,可谓河间府学的骄傲,故通过此榭,对七位才子表示纪念。
敬一亭
明嘉靖五年(1526),世宗朱厚熜下诏颁御制《敬一箴》于学宫。《敬一箴》是嘉靖帝撰写的一篇箴言,要求天下恪守孔子的圣人之道,各地学宫纷纷将其刻成石碑,建亭供奉,所建之亭遂称敬一亭。
名宦祠
名宦祠是纪念有德官员的祠堂。祠内展示历代在河间任职时期政绩突出的官员。他们或抗旱救灾,或恤政爱民,或省刑平狱,或忠义报国,从而起到了激励官员、劝导后学、教化民众的多重作用。
文昌祠
文昌祠原供奉文昌帝君,又称文曲星,是中国民间和道教尊奉的主宰功名、禄位之神。是中国古代学问、文章、科举士子的守护神。祠内供奉魁星,为主宰文章兴衰之神。魁星左手拿斗,右手拿笔。据说,他先用笔在盛着墨汁的斗里“点”一下,然后“点”到考试题上,要是“点”中了谁的,谁就金榜题名。最先点中的为夺魁者即第一名,谓之“魁星点斗”。
明伦堂
明伦堂原为读书、讲学、弘道、研究之所。“明伦”二字出自《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是当时参加科举考试的社会精英们讲学论道的地方,同时也承担着传播文化与学术研究的功能。今室内展示河间府学史及近现代名人展。
体仁堂
体仁堂是明代河间府学原有建筑之一,为生员宿舍。堂名语出《易·乾》:“君子体仁,足以长人。”今室内展示历代河间府教授、训导名录。
嘉会堂
嘉会堂是明代河间府学原有建筑之一,为生员宿舍。堂名语出《易•乾•文言》:“亨者,嘉之会也……嘉会足以合礼。”今室内展示历代河间进士科名表。
乡贤祠
乡贤祠是凡有品学、德行卓著为地方所推崇者,死后由大吏题请祀于其乡,入乡贤祠。入祠对象都是在当地卓有政绩、为民办事的廉臣能吏,以及在教育、道德、治学上德高望重的社会贤人,在其过世之后赐予的一种精神嘉奖,同时也让民众能以这些名人为榜样。
日新斋
日新斋原为府学训导廨,斋名语出《大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今室内展示清代河间府武状元,其中包括田畯、李琰、哈攀龙、哈廷梁、白成龙、李云龙、张元联、郝光甲。
时习斋
时习斋原为府学教谕廨,斋名语出《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今室内展示历代河间府文状元,其中包括王彦潜、赵承元、魏元礼、刘春霖。
更衣亭
更衣亭是瞻拜祭祀孔子时静心浴面、整理衣冠之所。今室内展示祭孔典仪,祭孔是华夏民族对“先贤”的尊敬仰慕和追思的纪念活动。祭祀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的典礼,称为“释奠礼”。在祭典中,陈设音乐、舞蹈,并且呈现牲、酒等祭品,对孔子表示崇敬之意。随着历代帝王的褒赠加封,祭典仪式日臻隆重恢弘,礼器、乐器、乐章、舞谱等也多由皇帝钦定颁行。历代帝王或亲临主祭,或遣官代祭,或便道拜谒,总计达196次。
牌坊
鱼跃鸢飞:语出《诗·大雅·旱麓》:“鸢飞戾天,鱼跃于渊。”毛传:“言上下察也。”孔颖达疏:“毛以为大王、王季德教明察,著於上下,其上则鸢鸟得飞至於天以游翔,其下则鱼皆跳跃於渊中而喜乐。”用来比喻世间生物任性而动,自得其乐,万物各得其所,自由自在。
敦诗讲孝:诗指的是《诗经》,河间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的发祥地和传承地,《诗经》是儒家经典的教科书;孝指的是《孝经》,秦汉时期河间人颜芝创立孝经学派,《孝经》的主题是孝道,河间人将孝道发扬光大。牌匾意为:河间人将《诗经》《孝经》这两部儒家经典很好的传承与发展,将尊师重孝代代相传。
揖董轩
董仲舒(前179-前104),西汉广川人,思想家、儒学家。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并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理论,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汉武帝采纳,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两千多年。
崇毛馆
《诗经》为汉学大儒大小毛公—毛亨、毛苌注释的“毛诗”,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战国末年,秦始皇时期毛亨为避难而从鲁国隐居于武垣县(今沧州河间市),入籍河间。其诗学传自子夏,曾作《毛诗诂训传》,并口授给侄子毛苌。河间王刘德礼贤下士,封毛苌为博士,大毛公毛亨传《诗》于河间,小毛公毛苌讲学君子馆。元代至正年间,河间路总管王思诚奏请在毛公墓前修建毛公书院。1928年以后,毛公书院改称毛公学堂,为社会培养出大批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