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评注:安贫乐道
【典故出处】
语出《文子.上仁》:
文子问:“仁义礼何以为薄于道德也?”老子曰:“为仁者必以哀乐论之,为义者必以取与明之。四海之内,哀乐不能遍;竭府库之财货,不足以赡万民。故知不如修道而行德,因天地之性,万物自正而天下赡,仁义因附。是以大丈夫居其厚,不居其薄。……德过其位者尊,禄过其德者凶。德贵无高,义取无多。不以德贵,窃位也。不以义取者,盗财也。圣人安贫乐道,不以欲伤生,不以利累己,故不违义而妄取。……”
【释义】
能安于贫困的处境,并仍以信守道义为乐。
【典故说明】
出自教育部国家语文资料库「成语典」(进阶版)网站:
《文子》又称《通玄真经》,为道家经典。〈上仁〉篇中有一段借着文子与老子间的问答,以阐述道家所崇尚的自然无为。文子问:“为什么仁义礼等法则不如道德重要呢?”老子回答道:“行仁义者,不可能将其施为广布于天下,所以不如修道行德,顺应天地间的自然法则,那么不必有什么作为,万事万物便自然合于仁义了。
真正的圣贤之人,应该顺其自然,安于任何处境,即使贫困,也信守天道,不因求取额外的欲望或私利而损害了生机,当然也不会任意索求而违逆正道。”其实道家的中心思想便是自然无为。文子所揭示的即此理念,所以要人安于现况,即使贫困,也能乐于信守正道,不作他想,也就是所谓的“安贫乐道”了。后来“安贫乐道”演变为一句成语,用来比喻能安于贫困的处境,并仍以信守道义为乐。
参考词语:好道安贫;守道安贫;安贫守道;乐道安贫。
【参证】
朝闻道,夕死可矣:
早上得知真理,当晚死去也未尝不可。语出《论语.里仁》:“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比喻对真理或目标的追求,非常热切。《南齐书.卷三一.荀伯玉传》:“初,善相墓者见伯玉家墓,谓其父曰:‘当出暴贵而不久也。’伯玉后闻之,曰:‘朝闻道,夕死可矣。’”明.朱权《冲莫子》第三折:“你既觉悟了朝闻道,夕死可矣,却怎么刬地怕风涛。”
(资料来源:《教育部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
【评注】
宋代苏轼在〈荐布衣陈师道状〉中说道:“右臣等伏见徐州布衣陈师道,文词高古,度越流辈,安贫守道。” 安贫乐道成语中核心的内涵是守道,因为道是生命中最珍贵的东西,而且可遇不可求。人世间处于反理的笼罩之下,而道是穿越一切烟云迷雾、关山阻隔和通向未来的正理天梯。
【评析】
《孟子.滕文公下》中阐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也作“富贵不淫”。 这里讲述了做人的道理,而进一步从守道的意义方面说,人所感受到的客观物质世界其实就是一层迷障,不让人看到真相,从中考验人对真理的追求。同时,又有“科学实证教,进化假说宗”的迷雾。
人生就好比一场闭卷考试,而且考场之上还有人在不断给出各种错误引导,但如果心中有了正道,就能破除层层迷雾、穿过重重阻隔。“朝闻道,夕死可矣。”其中体现的并非只是人的一面的无畏和热切,而是心中有真理和未来的坦然和坚定,所以才能真正乐道。既然已经得道,纵然离开世间,那也有着非常美好的去向。